羌昼晦

l'international!


叔段是郑庄公的弟弟、郑武公的儿子,但是此处却不点出他弟弟的身份,也不称呼他公子叔段,这是因为作者认为叔段身为弟弟却率兵叛乱想要攻打兄长,违背了孝悌之道,因此这样的说法表示谴责。

而郑庄公是公爵,此处称之为“郑伯”,是因为作者认为郑庄公身为兄长对于叔段没有善加教导以尽兄长之责,只是冷眼旁观弟弟走上覆灭之路,所以用这样的称呼讥讽他。

“克”字在当时专指两国交战一国战胜一国,整过内乱是郑庄公以兄伐弟,本来不应该用这个字,但作者认为二人哥哥不像哥哥、弟弟不像弟弟,双方就像敌国一样毫不留情地互相征伐,因此便用一个“克”字。

而点出克段于鄢这个地点,则表示了叔段之所以被“克”是因为他犯上作乱,与国家为敌。《春秋》关于类似的齐人杀公孙无知的事件的记载就没有特地点明地点,也是因为其中没有发现与国家为敌的情况。所以,“于鄢”不仅仅说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点,更点名了事件的性质。

就这样,“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这短短九个字就说明了郑国内乱发生的事件、地点、人物、性质和双方的责任,堪称“微言大义”。



评论

热度(1)